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政策解读

来源:本网 时间:2018-07-18 09:58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生态环境部于2018716日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第4号,以下简称《公参办法》),《公参办法》201911日起实行。现将修订原因、修订过程、修订内容、修订后如何强化对公众参与的保障和监督、修订在提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考虑、下一步执行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等进行解读。

一、修订原因

2006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施行以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全面开展,极大调动了公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项目环评公参实践中存在的责任主体不明、定位不清、纸质问卷调查流于形式、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公参过程弄虚作假、违法成本低等问题突出。因此,生态环境部决定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将其纳入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列为部重点工作,修订出台《公参办法》

二、修订内容

2006年的《暂行办法》内容包括540条,新的《公参办法》共34条,不再分章节。《公参办法》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公参相关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更加明确的规定了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由其对公参组织实施的真实性和结果负责;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将听取意见的公众范围明确为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优先保障受影响公众参与的权力,并鼓励建设单位听取范围外公众的意见,保障更广泛公众的参与权力;进一步将信息公开的方式细化为网络、报纸、张贴公告等三种方式;明确了公众意见的作用,优化了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建立健全了公众意见采纳或不采纳反馈方式,针对弄虚作假提出了惩戒措施,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全面优化了参与程序细节,实施分类公参,不断提高效率;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环评行政许可的公众参与进行了明确等。通过修订,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公参,解决公众参与主体不清、范围和定位不明、流于形式、弄虚作假、违法成本低、有效性受到质疑等突出问题,增强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公参办法》对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相关规定未作原则性调整,主要是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执行。

三、修订后如何强化对公众参与的保障和监督

为保障公众参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新的《公参办法》做了如下规定:

一是要求建设单位单独编制公众参与说明,并纳入环评审批的受理要件,同步受理同步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和举报,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真对待公众意见;

二是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审查义务,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公众参与说明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公众参与程序是否符合《公参办法》规定进行审查;

三是严惩违法和失信行为,对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情形,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成建设单位重新征求公众意见,退回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单位违反规定,公参过程中弄虚作假,致使公众参与说明内容严重失实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该建设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失信信息记入其环境信用记录。

四、修订在提高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考虑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此次修订中做了以下考虑:一是取消了第一次信息公开的10个工作日的限制,优化部分参与程序;二是实施分类公参,对于公众意见不多的项目,减少了程序;三是针对位于产业园区的项目,符合一定的条件的,在开展公众参与过程中,适当简化公参的程序和形式。通过上述规定,生态环境部在充分保障公众参与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五、下一步执行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新的《公参办法》设定了一定的过渡期限,自201911日起施行。这就意味着自201911日起,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时,其申报的公众参与的相关材料就需要符合新的公参办法的规定。由于项目环评公参具有一定的工作周期,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就需要提前按照新的公参办法来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在报批时符合新办法的规定。关于环评公参正在实施的,即在办法印发之前就已经确定环评单位又是在201911日之后拟报批的,已经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在7日内进行了第一次信息公开的,予以认可,不必重复开展第一次信息公开,其余公众参与程序按照新办法要求执行。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办法的宣传、解释等工作,确保自201911日起,新办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关链接: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sthjbl/201808/t20180803_447662.htm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