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下发目的
为加强我乡防汛抗灾能力,乡防汛办组织起草了《大洋乡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为了认真做好2022年的防汛抗灾工作,确保村居安全稳定。
三、建设内容
(一)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1.健全机构。(1)村组建防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村级防汛小组),由村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
2.落实责任。(1)严格落实防汛工作“乡包村、村包户”的分级包保责任制,明确每一级包保责任人,每个村有乡级干部包村,每户危险区域转移对象有村干部包联。(2)建立村级防汛小组职责清单,落实责任到人。
3.完善制度。(l)村级防汛小组应有固定办公、值班场所,配备电话、传真和电脑(含网络)等设备,工作制度上墙,促进规范化管理。(2)完善值班值守制度,明晰值班职责,严格执行村级防汛小组应急响应期间24小时巡查值守。
(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4.应急预案。〈1)村级预案要根据受威胁的灾害种类,制定相应的应急防御措施条款,确保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2)针对短时强降雨、山洪、地质灾害等突发性强、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应有刚性要求和应对措施。(3)规范预案管理,严格修订、审批和备案程序,乡防指对辖区各村预案审核把关,审批后的预案录入村级预案管理系统。各村应将预案张贴在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广泛告知群众。
5.隐患排查。(1)乡自然资源所对辖区可能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防治等工作。(2)乡村建站对辖区危旧房屋、在建工程、高空作业、高空悬挂物、排水设施的安全隐患的排查。(3)乡水利站对河道、水库山塘、堤防、在建水利工程进行安全隐患排查。(4)乡宣教办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景区与非景区的防灾知识宣传、隐患排查工作。(5)对排查发现的隐患落实闭环管理,制定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限时销号。
6.风险管理。(1)乡有关部门建立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早期识别能力,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要求,做好日常排查和应急巡查,及时更新清单台账。(2)建立风险监测网格,乡在汛前排查基础上,对各风险点、重点防御单位落实网格员,明确日常监测、应急巡查要求,做到风险动态监测全覆盖。
7.信息报送。(1)健全信息报送制度,各村至少分别明确1名信息员负责防汛工作动态、灾险情等信息的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2)灾险情发生后,村一般应在30 分钟内将相关信息上报乡,乡一般应在1小时内上报区防指。灾险情稳定前,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即时滚动上报。
(三)增强先期处置能力
8.监测预警。(1)乡完善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微信群、 QQ组、短信等多种方式,将预警信息、工作指令及时传递到本级防汛工作指挥机构每名成员、防汛责任人、每个村级防汛工作小组、包乡驻村干部、网格员和预警员、锣长。(2)村应配齐“村村响” 应急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口哨等预警设施,明确预警员、锣长,确保能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
9.转移避险。(1)乡汛前将汇总的风险点、危险区域需转移对象台账分解给各包乡驻村干部、各村级防汛工作小组、各转移责任人,确保每名干部、工作人员熟知风险点、避灾点分布情况,掌握需转移对象清单。〈2)有关村向危险区域需转移对象建档立卡户发放转移避险“明白卡",明确告知“何时转、谁来转、往哪转、怎么转",并组织转移避险演练,确保群众熟知预警信号、转移路线、避灾点位置。(3)对辖区内留守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精神病患一者等弱势群体,应提供“一对一”服务,落实应急情况下的转移避险措施。(4)完善转移避险工作机制,根据指令、预警,提前下沉干部,进村入户组织动员,开展巡查排查,转移受威胁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应积极主动,不能局限于上级部署,一有苗头,果断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10.队伍建设。(1)村按不少于5人的标准分别组建应急队伍,多灾易灾地区可视需要增加队伍人数。(2)乡定期组织应急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专项训练。
11.应急演练。(1)乡结合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或重点灾种专项演练,各村每年至少组织危险区域需转移对象开展1次自主转移避险演练。(2)演练侧重检验应急处置流程熟悉程度、协同配合能力,可采取桌面推演、现场演练、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做好演练相关资料的汇总、存档。
(四)提升应急保障水平
13.应急通信。(1)落实应急通信保障措施,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分批给行政村配备卫星电话。(2)根据应急部、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意见》(应急〔2018〕51号),优先选配“天通一号”卫星电话。
14.应急物资。(1)乡要有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防汛救灾物资仓库(2)村要有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的防汛救灾物资仓库。
15.避险设施。⑴乡要有1~2个规划安置人数不小于100人的集中避灾安置点。⑵常住人口800人以上的村(社区)至少要有1个规划安置人数不小于40人的村级避灾安置点。⑶避灾点要制定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配备卫生消杀物资。⑷完善避灾点布局,根据需求在自然村增设一批紧急临时避灾点。
四、任务分工
1.乡应急站:指导修订预案,落实灾情信息员,指导完善避灾点设置和物资储备,指导抢险队伍建设和培训演练。
2.乡气象站:根据区意见落实关联雨量站点,完善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
3.乡水利站:配备落实水库山塘、堤防、山洪灾害影响区网格员,督促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
4.乡自然资源局:配备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地质灾害易发区、渔港和渔排网格员,督促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
5.乡村建站:配备落实危旧房屋、低洼易涝点网格员,督促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
6.乡财政所:根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落实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支出责任。
五、实施步骤
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进二个阶段实施,于2023年年底完成全乡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
(一)试点建设。第一批筛选南岭村、杏山村、崇兴村、车口村、瑶山村、霞洋村、孝池村、满长村、兔洋村、昆山村在2022年11月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2022年12月中旬前区防指将组织评估,省、市防指也将开展试点考察评估。
(二)全面推进。2023年,剩余村参照实施方案开展标准化建设,并于2023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设内容,8月底前区防指将组织评估,10月底前市防办将开展复核评估,12月底前省防指将组织抽查。
六、政策解读人
联系人:林志锋 联系电话:1390504802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