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地面塌陷的定义及类型

来源:省国土资源厅 时间:2013-12-10 16:25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两种类型:

  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孔洞产生的。在可溶岩上覆盖松散土层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洞”,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孔洞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塌陷。

  在上述二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