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PT04120-1200-2024-00052
  • 发文机关: 涵江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2024-11-05
  • 发文字号: 涵农综〔2024〕145号
  • 标    题: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4年涵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 发布日期: 2024-11-14
  • 有 效 性: 有效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4年涵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涵农综〔2024〕145号
时间:2024-11-14 17:15

各乡镇、街道、赤港管委会,局属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我区耕地有机质提升,根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闽农综〔2024〕4号)及《莆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4年莆田市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莆农种植〔2024〕1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我局组织制定了《2024年涵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

2024115

(此件主动公开)

 

 

2024年涵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

 

耕地土壤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是粮食安全的源头保障。土壤有机质是耕地质量的核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我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固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以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为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培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地力,培育健康土壤,不断健全用养结合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机制,为新时期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通过开展本行动,科学施肥技术进一步普及,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措施进一步推广应用,耕地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土壤酸化等问题得到缓解,土壤理化性状逐步改善,土壤固碳能力不断增强,耕地地力持续提升,全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上年度有所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稳中有升。

二、技术路径与分类措施

(三)技术路径

根据我区耕地质量现状和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结合我区农业生产特点,围绕“精、增、还、绿、改”五字要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

一是“精”,精准科学施肥。夯实施肥情况调查、地力监测、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施用比例,推行施肥定额制试点,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增”,增施有机肥。合理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养分资源,开展种养结合,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促进有机无机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是“还”,实施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覆盖、翻压、堆沤、过腹还田等方式还田利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耕地有机质。

四是“绿”,推广绿肥种植。在光热和水资源适宜的区域,合理利用冬闲田及轮作茬口间隙,大力发展绿肥种植,采取翻压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消减连作障碍,提升耕地质量。

五是“改”,改进耕作方式。优化种植制度,推行水旱轮作、作物间套作等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持续培肥地力。

(四)分类措施

水田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科学施肥等技术。主要措施:推广水稻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和玉米、蚕豆等作物秸秆翻压还田,开展轮作茬口紧张的秸秆腐熟还田。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广蚕(豌)豆、毛豆等经济绿肥菜肥两用,提高绿肥还田机械化水平。推行化肥投入定额制试点,制定发布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指导农民按方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

旱地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合理耕作制度、科学施肥等技术。主要措施: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及堆沤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强化有机无机相给合,推广有机肥高效施用机械,提高有机肥利用效率。推广轮作和间套作,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推行化肥投入定额制试点,推广作物配方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推进水肥一体化,打造定额制施肥示范样片,减少化肥用量。

新增耕地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主要措施:针对新增耕地土壤贫瘠等问题,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质量;推广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型肥料,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繁殖。推广绿肥种植,选择生物量较大的绿肥品种,配合基肥施用磷肥,适当追施氮肥,提高绿肥鲜草还田量。

三、重点任务

(五)推进科学施肥。示范推广化肥投入定额制,优化化肥投入定额标准,制定发放定额制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户科学施肥。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促进耕地养分平衡,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区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全区示范推广化肥投入定额制3万亩次

(六)增施有机肥。推行有机肥投入推荐用量指导制度,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作物类别、地力状况、不同产量目标等因素,制定主要作物有机肥投入推荐用量,土壤有机质低含量区(有机质含量低于15g/kg)商品有机肥推荐用量为500-800kg/亩,粪肥推荐用量为1500-2000kg/亩),中等含量区(介于15g/kg-30g/kg)商品有机肥推荐用量为300-500kg/亩,粪肥推荐用量为1000-1500kg/亩,丰富区(高于30g/kg)商品有机肥推荐用量为200-300kg/亩,粪肥推荐用量为800-1000kg/亩,指导种植户科学施用有机肥。

(七)实施秸秆还田。在水稻种植区,推进水稻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在其他粮食作物种植区,结合机械收获,推广甘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秸秆翻压还田。充分考虑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农民实施意愿等因素,分区域、分作物示范推广翻埋、碎混、旋耕、堆沤腐熟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全区实施秸秆还田1.4万亩。

(八)推广绿肥种植。在水田上,充分挖掘冬闲田,种植紫云英、油菜等绿肥,增施磷肥,促进绿肥生长,豆科绿肥在盛花期翻压还田,非豆科绿肥的翻压时间应适当提早。积极发展蚕豆、毛豆等经济绿肥,采摘鲜荚后其茎叶残体作绿肥还田。在旱地上,利用旱地轮作茬口间隙,种植蚕豌豆、肥田萝卜等速生绿肥,结合后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选择生物量较大时进行翻压还田。在新增耕地上,选择生物量较大的绿肥品种,采用拌种或在播种前基施钙镁磷肥,并根据绿肥生长情况,追施少量氮肥,加强病虫害防控,有条件的可于翻压前施生石灰50kg/亩,加快绿肥腐熟。

(九)改进耕作方式。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推行稻-菜等轮作方式,鼓励旱地、设施大棚等种植一季水稻,通过土壤环境的水旱更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肥力。积极推广间套作,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资源,指导农户开展玉米与大豆、玉米与菜豆、水稻与紫云英等作物间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

四、保障措施

(十)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积极支持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理。各乡镇要把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等考核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调度、督导、考评机制,推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有效落地。

(十一)强化示范引领。优先在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树立一批用地养地典型案例,打造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样板。加强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有关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

(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地养地意识。在世界土壤日、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采取印制发放指导手册、宣传单、口袋书、挂图贴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