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PT04120-3000-2024-00017
  • 发文机关: 涵江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2024-05-11
  • 发文字号: 涵农综〔2024〕59号
  • 标    题: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涵江区2023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的通知
  • 发布日期: 2024-05-17
  • 有 效 性: 有效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涵江区2023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的通知
涵农综〔2024〕59号
时间:2024-05-17 15:53

各乡镇、街道、赤港管委会,局属各有关单位:

耕地质量监测是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建设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我局组织编写了《涵江区2023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现予以发布,请结合生产实际,切实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工作。

  

莆田市涵江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511

 

(此件主动公开)

 

 涵江区2023年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耕地质量监测是《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不仅能及时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趋势,还可以为评价耕地质量,制定耕地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一、耕地质量监测情况

2023年我区继续在原有的2个省级和2个区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进行监测,共有4个监测点为:

1.涵江区新县镇新县村乌砂土D142(省级水稻)

2.涵江区庄边镇徐洋村乌黄泥田D210(省级水稻)

3.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灰黄泥田H001(区级水稻)

4.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黄底乌泥田H002(区级水稻)

二、耕地质量年度监测内容

1.监测点田间生产情况记载表

2.监测点施肥明细情况记载表

3.监测点作物生产记载表

4.监测点基本情况记载表

5.监测点土壤剖面性状记载表

6.耕地质量监测点年度监测数据汇总表。

三、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一)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现状及变化趋势

运用2022-2023年我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状况(表1),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土壤养分化验结果,根据《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关于印发<全国九大农区及省级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试行)的通知>》(耕地监测函〔2019〕30号)中《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表2),可知:我区耕地土壤总体为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处较高水平,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均处于高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1 涵江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特征值统计表

年份

指标

最大值

最小值

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2023年

pH

6.19

5.08

5.5

0.46

8.36

有机质

(g/kg)

34.6

18.8

28.4

6.2

21.83

全氮

(g/kg)

2.27

1.56

1.77

0.41

23.16

有效磷

(mg/kg)

516

59.5

292

161.8

55.41

速效钾

(mg/kg)

287

32.7

124.7

96.6

77.47

2022年

pH

7.19

5.31

6.05

0.71

11.73

有机质

(g/kg)

34.2

15.2

23.93

7.3

30.5

全氮

(g/kg)

2.12

1.01

1.63

0.41

25.15

有效磷

(mg/kg)

144.9

59.5

102.63

30.88

30.09

速效钾

(mg/kg)

151

24.9

68.6

49.8

72.59

 

2 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试行)

指标

分级标准

1 级(高)

2 级(较高)

3 级(中等)

4 级(较低)

5 级(低)

有机质

g/kg)

30.0

25.0-30.0

15.0-25.0

10.0-15.0

≤10.0

全氮

g/kg)

2.00

1.50-2.00

1.00-1.50

0.75-1.00

≤0.75

有效磷

mg/kg

40.0

25.0-40.0

10.0-25.0

5.0-10.0

≤5.0

速效钾

mg/kg

150

100-150

80-100

50-80

≤50

土壤pH:强酸性(pH<4.5)、酸性(4.6~5.5)、微酸性(pH 5.6~6.5)、中性(pH 6.6~7.5)、微碱性(pH 7.6~8.5)、碱性(pH>8.6)。

我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如下:

1.土壤pH

土壤pH(酸碱度)是土壤形成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pH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土壤pH过高会使土壤盐碱化,过低又会使土壤酸化,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023年全区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pH值介于5.08-6.19之间,均值为5.5,变异系数为8.36%,均值较2022年有所下降;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pH值介于3.65-7.38,平均值为5.69,变异系数为14.49%,均值较2021 年略有下降,耕地土壤 pH 均值总体上仍属于微酸性,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从山区到平原到沿海大体上呈酸性到微酸性到中性;统计74点(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和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下同)土壤 pH 值,有55点在 4.5-6.5 区间内,占总数的74.3%;综上,我区耕地土壤多数为酸性、微酸性,总体上偏酸性,并有酸化趋势。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因子,其含量的高低不仅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还是农田土壤用养管理的综合结果和肥力演变的重要标志。

2023年全区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18.8-34.6g/kg之间,均值为28.4g/kg,变异系数为21.83%,均值较2022年有所提高;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有机质介于介于12.05-47.62 g/kg,均值为25.72g/kg,变异系数为28.47%,均值较2021年略有提高;统计74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最多的是高水平及较高水平,有40点,占总数的54.1%;其次是中等水平,有29点,占总数的39.2%;综上,我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总体属于较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大致较之前略有所提升,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

3.土壤全氮

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植物生长直接相关,其含量水平是评价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2023年全区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介于1.56-2.27g/kg之间,均值为1.77g/kg,变异系数为23.16%,均值较2022年有所提高;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全氮介于介于0.32-3.21 g/kg,均值为1.38g/kg,变异系数为36.23%,均值较2021年略有提高;统计74点土壤全氮含量,分布最多的是中等水平有33点,占总数的44.5%;其次是高水平及较高水平,有25点,占总数的33.78%;综上,我区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总体属于中等水平,全氮含量大致较之前略有提高。

4.土壤有效磷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磷素的多少及有效程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土壤有效磷是当季作物可从土壤中获取的主要磷养分资源。

    2023年全区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59.5-516mg/kg之间,均值为292mg/kg,变异系数为55.41%,均值较2022年增加较多;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1.08-540.64mg/kg,均值为90.56mg/kg,变异系数是90.52%,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比2021年有所降低;统计74点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最多的是高水平,有53点,占总数的71.62%,说明我区大多数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综上,我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较之前有所降低,但仍处于高水平,空间差异显著。

5.土壤速效钾

钾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研究表明钾素对作物品质的提高和抗病能力的加强都有较大的作用。土壤速效钾是能在短期内被作物吸收利用,监测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对合理利用钾肥资源,提高钾肥施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全区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介于32.7-287mg/kg之间,均值为124.7mg/kg,变异系数为77.47%,均值较2022年增加较多;结合我区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养分统计结果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介于33.27-738.72mg/kg,均值为 197.7mg/kg,变异系数是78.2%,均值比 2021 年有所降低;统计74点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最多的是高水平,有39点,占总数的52.7%;较高水平及中等水平均为9点,均占总数的12.16%;说明我区大多数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综上,我区土壤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之前有所降低,但仍处于高水平,空间差异性较明显。

(二)耕地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1.土壤酸碱度。我区土壤总体呈微酸性,这与我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盐基淋溶较为彻底,使得土壤多呈酸性反应有关。全区土壤偏酸面积较大,也是影响我区农业生产一个重要土壤障碍因子,因此需要继续控制化肥施用量和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土壤调理剂,进一步调控耕地土壤酸性,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理想的酸碱环境。

2.土壤有机质。我区地处南亚热带,气温高,雨量充沛,既有利于植物生长,亦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因此,生物量大,有机质矿化率亦高。当前,我区大部分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较高水平。近年来,我区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豆科绿肥秸秆还田和稻田秸秆还田等项目,促进我区土壤有机质提高。

    3.耕地土壤氮、磷、钾矿质养分。一是土壤全氮。我区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较多,缺氮面积较少,说明我区耕地土壤供氮能力较高;分析认为这与我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种豆科绿肥秸秆还田和稻田秸秆还田等措施有关;二是土壤有效磷。我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处于高水平,这主要由于耕地土壤因人为的耕作、施肥的影响,造成土壤中有效磷普遍显著提高,因此要根据农作物对磷素的需求合理减施和控施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大致较之前有所降低,分析认为这与我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有关;三是土壤钾含量。我区土壤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之前有所降低,但仍处于高水平;分析认为这与我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有关;从74点中也发现常年种植水稻或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习惯多施氮、磷肥,少施钾肥,影响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因此要根据农作物对钾素的需求特性科学施钾肥;四是土壤磷、钾含量不均衡问题凸显。全区2023年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及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分别为为55.41%、90.52%,全区2023年4点耕地质量监测点及2022年耕地质量评价70点土壤速效钾变异系数分别为为77.47%、78.2%,数值越大表明该土壤养分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因此生产实践中,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平衡科学配方施肥,大力实施“测、配、产供、施”一体化的农化服务,提高化肥利用率。

    (三)作物产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耕地土壤基础地力是由土壤本身肥力水平决定的,即在品种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相同情况下,作物不施任何肥料,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的地力提供养分所获得的产量。无肥区产量占常规施肥区的产量的百分比可指示其土壤的基础地力,也叫土壤地力贡献率,是农田土壤养分供给力的一种相对评价方式。监测点无肥区多年不施肥,土壤基础地力呈下降趋势,产量也在逐年降低,说明施肥对作物增产作用明显;常规施肥区的作物产量较不施肥区增产效果明显,与往年的常规施肥区作物产量相比因气候差异等原因产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土壤地力贡献率低,表明土壤肥沃性差,作物对肥料依赖性强,反之亦然。不同监测点农田养分的贡献程度不同,对于地力贡献率低的监测点区域应该推行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对于贡献率高的应遵循作物的需肥规律,调整施肥结构,提升耕地的质量。

四、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

    针对全区耕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高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应继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根据耕地土壤矿质养分丰缺状况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实际需求,提出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改善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实现适当减量施用化肥的同时,均衡矿质养分的供给。此外,要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示范推广化肥投入定额制,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农民培训,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施肥技术水平,使氮磷钾比例平衡,中微量元素科学搭配,均衡耕地土壤矿质养分供给。

    (二)推进多元替代减少化肥投入

    全面推广耕地保养及培肥技术,解决耕地“只用不养,重用轻养”的问题。一是推广稻田秸秆还田,稻田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是土壤养分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推广豆科绿肥秸秆还田。通过种植大豆、杂豆(绿豆、红豆等)、花生、菜用豆类(蚕豆、毛豆等)等豆科绿肥,在完成果实采摘的基础上,将茎秆和残体翻压还田,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全面推广施用有机肥。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和就近利用菜饼、豆粕、食用菌下脚料、人尿粪等有机肥源还田利用,变废为宝,培肥地力,同时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因地制宜利用“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绿肥+酸化改良”、“自然生草+配方肥”与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等创新技术模式,持续改良土壤结构,熟化土壤耕层,提高土壤肥力。四是合理轮作。优化种植制度,推广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促进生物固氮。

    (三)调节土壤 pH 值,改善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性较强,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因此,在耕地土壤酸性较强的田块应采取以下措施调控:一是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对酸性的缓冲能力;二是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减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尽量不用过磷酸钙、含氯肥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提倡施用碱性的钙镁磷肥;三是合理施用石灰、白云石粉、生物炭或碱性海沙中和土壤酸性。

    (四)继续做好耕地质量监测

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是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控、保护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依据。在历年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基础上,继续完善我区耕地质量网络监测,分析其土壤理化性状,预测预报土壤质量的变化、发展,提高先期预警预报能力,准确、及时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治理、预防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