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欢镇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按照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要求,不断夯实党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质乡村振兴、改善城乡面貌、统筹社会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今年以来工作情况
(一)聚焦抓项目强建设,经济韧性充分彰显
1.增资扩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坚持稳产业、扩内需、促优化,持续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以更大力度抓项目促投资,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52.31亿元,同比减少36.14%;限上商贸销售额完成24亿元,同比减少4.25%其中限上商贸零售额3.16亿元,同比增长20.48%;服务业1-10月份营业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10.4%。健全企业对接责任机制,定期走访服务企业,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赏味央厨、远腾智能家居等8家企业完成新增入库申报。
2.盘活资源,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招大引强带小”,紧盯高新园区(林柄、洞庭片区)、洞庭开发区(张钢工业区)、新涵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园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抓紧抓实在库项目投资进度,全镇固投库内项目33个,剩余投资额合计51.07亿元,预入库项目6个,总投资额48.08亿元。在洞庭开发区内引进福建省黑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腾华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谋划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城北工业园区(规划三路、四路)已交付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实现竣工,正在对接引进云度零部件仓储、吉祥动力电池PACK、广西伍亿车灯、广西德福特汽车内外饰、柳州龙杰汽车配件5家新能源配套企业落地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联东U谷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天天向上智能供应链投资30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完成新增裁断机70台,针车机300台,成型流水线10条,高频机100台,UV打印机20台,自动化冲裁机30台,有效提升企业产能;莆田市丹桂工艺有限公司建成6000㎡多功能型艺术馆,引进自动化高新数字雕刻设备,实现手工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打造涵江“智造”品牌。
3.蹄疾步稳,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争第一”原则,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为重点,聚焦关键环节、瞄准目标任务、紧盯时间节点,抓调度、提速度、促进度,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2023年全镇共有33个在建项目,其中:黄霞三期安置房正式竣工交付,已完成群众回迁工作;黄霞二期工程桩基、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澄峰安置区正在进行主体建设;新涵首府、天鸿文禧台、海伦堡、正荣府等楼盘已完成主体建设;新澄路、雪津路、亿发路等配套路网已完成沥青浇筑;国恒医药产业园二期厂房1#、厂房2#、厂房3#开始室外工程施工,二期厂房4#、厂房5# 完成竣工验收,拟综合验收后交付使用,二期厂房7#、厂房9#、配电房室外工程完成,拟进行消防专项验收;天天向上项目一期已完成旧厂房装修并投入运营,二期已完成厂区项目总平方案审批,正在办理施工许可证等前期手续;友德赏味二期12000㎡厂房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待竣工验收后进行整体预制食品工厂图纸设计施工方案。
(二)聚焦强农旅促振兴,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1.多措并举,农业基础持续巩固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推动近6万平方米撂荒地全部实现复种复耕,为实现农业丰产、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全年计划生产粮食1480亩,产量599吨,前三季度已完成夏收粮食面积738亩,产量310吨,秋收粮食面积786亩,产量预计316吨。严格落实扶粮惠农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提高种粮积极性,2023年耕地地力补贴面积1574.97亩,共惠及2063户农户。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莆田农产品综合产业园项目已完成红线内、外征地补偿方案造册。以莆田鲜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为契机,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成立涵江区俏耕园农业种植基地,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2.深挖特色,文旅融合不断发展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创建“延福千年”文旅品牌,注册福建省国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串联黄霞村的黄冈古祠、黄璞故居等文化古迹,整合沁西村姚氏祖祠、文天祥宫等名人名居,打造以寻亲祭祖、文创产业为龙头,集“产学研体验式”都市农业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利用黄巷黄氏聚居优势,成立莆田市涵江区黄巷文化交流中心,全面梳理黄霞村千年文化,深入挖掘历史名人事迹,积极扩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结合古厝、古村、古树等保护,将黄霞三期北侧1000多亩的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开发,黄巷文旅一期工程现已完成地勘、施工图细化、预算等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审核,近期将实现工程招标,推进项目动工建设。
(三)聚焦办实事促民生,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1.立足实际,切实提升民生温度
聚焦“为民便民惠民”,坚持日常治理与提升改造同向发力,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倾力解决辖区群众所想所盼。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有序推进码头小学建成落地、投入使用,发放奖教助学、助学助困等教育公益活动资金35万元,奖励表彰56位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自来水改造工程,目前黄厝、巷利、后洋、都邠4个村已完成现场及地图上的表箱点位确定及线路设计,预计12月初进行施工图图审,沁西村正在推进现场及地图上的位置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改造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项目方案对接,预计于2023年底至2024年动工建设;推动新坡村试点改造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桩,方便群众安全充电;建设后洋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沁西村口袋公园,丰富周边居民文化体育生活,让民生保障的温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严管善治生态环境
对标更高空气质量标准,强化源头治理,持续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持续巡查餐饮业油烟油水整治、持续监管五小行业整治、持续管控建筑工地扬尘、持续跟踪畜禽养殖反弹复建,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2023年以来,新增摸排2家涉气小“散乱污”企业,针对全镇范围内已关闭或停产的6家石材厂、1家机砖、46家砖瓦窑、5家废塑料再生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强化日常巡查,全面提升河道管护水平。结合河道管护系统,由河长及河道专管员开展全覆盖巡查,对所包村发现的入河排污口、河道卫生等情况及时上报。针对流域内摸排发现的5个水产养殖场(共64池),目前已实现全面清退,并定期开展回头看,切实防止养殖尾水持续性污染水质,有效改善辖区水环境质量。
(四)聚焦抓党建促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提升
1.建强建优,着力打造党建品牌
坚持把“学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和第一要务,把抓好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作为强党建、强支部的关键点,着力创树标杆、示范引领,将理论教育融入现场教学,不断提升主题教育学习实效。建成涵江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实训基地,运用实训教室、主题实践教室、莆阳书房等功能场所,为“两新”企业、乡村振兴、创业团队提供教育培训、产品展示、业务推广平台;打造国湄·领涵小区为“党建引领、夯基惠民”示范小区,建设集党建、治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建码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另有黄厝、后洋、洞庭等3个村对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强化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服务功能,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2.多元共治,基层治理安定有序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大数据平台,形成“镇-村-网格-单元”四级管理模式,完善自下而上的事件流转程序,逐步实现问题事件“日清、周商、旬查、月结”。截至目前,累计采集事件17116件,办结事件17081件,事件解决率达99.8%。强化干部力量下沉,打造“网格+文明实践”工作模式,组织网格长、单元长、党员干部及志愿者们进社区、进网格。今年来,先后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健康义诊、绿化清洁、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20余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完善基层调解网格,规范受理群众来访,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通过“面对面接访、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忧”,切实推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来访23批56人次,已妥善化解20宗;共排查矛盾纠纷311件,已化解261件,化解率83.92%。
二、不足之处
(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相对滞后。地处城乡结合部,工业用地相对紧张,工业总体基础薄弱,支撑点不足,培育月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难度较大,保持工业较快增长的举措不够有效。
(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水产养殖场整治清理,产值不纳入统计,农业总产值相对落后;农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方面比例偏小,引才工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三)水环境整治不够有效。河道上游农田规模较大,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周边村民的环保意识不高,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现象较多,断面水质仍存在不达标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紧盯目标任务,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推动项目更优、计划更实、建设更快。加快推进黄霞二期配套建设,确保明年上半年实现交房;推进厂城融合项目,完成张钢厂区总体规划设计,启动进行项目合作谈判,实现厂区形象、土地利用率有效提升;跟踪服务天天向上智能供应链有限公司第二期建设,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厂房、城北工业区路网(规划三路、四路)、新涵工业区路网(雪津路、亿发路)等重点项目按节点落地转化、投产达效,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
(二)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围绕我镇重点产业布局、聚焦重点企业谋划项目,特别是同华佳彩、云度新能源汽车、天天向上、联东U谷、友德赏味等大型企业开展“一对一”跟踪对接,找准合作战略点、契合点,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实现“筑巢引凤”。主动对接沟通协调,协助企业加强资金筹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员工生活及教育保障问题,为企业留住员工、留住人才,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三)努力把稳农业发展基本盘
按照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总原则,冲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目标,加强谋划全镇重点地块主粮种植计划,将指标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到田。强化责任分工,严格土地管理,结合田长制、“两违”巡查执法,深入查处整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加快对已清退的养殖场土地开展复耕复垦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控制“非粮化”,稳定辖区耕地面积。结合我镇农业发展优势,深挖特色农业资源,鼓励俏耕园农业合作社、众诚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晚甘薯等旱粮,做大做强农旅融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四)坚持做好生态环境治理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守护绿水青山。坚持问题导向,以“六控”为手段,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做好黑臭水体治理、水产养殖场整治、河水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积极开展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着眼真抓真改、长治长效,加强对问题整改任务推进情况的跟踪督查,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天更蓝河更畅水更清景更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