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涵江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涵江区建区40周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财政部“51134”的要求,努力增收节支,积极挖潜增效,习惯过“紧日子”,兜牢“三保”底线,确保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2024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80000万元(涉及数据为预计数,下同),增长2.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9200万元,增长2.6%。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800万元(含当年上级专项及上年结转支出),同比增长13.3%。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780万元,增长13.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800万元,增长10.3%;区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9800万元(含当年上级专项及上年结转支出),同比增长12.7%。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55200万元,增长3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53972万元,增长19.2%。政府性基金支出720600万元(含当年上级专项及上年结转支出),同比增长153.1%。
区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55200万元,增长3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53972万元,增长19.2%。区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720600万元(含当年上级专项及上年结转支出),同比增长153.1%。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2436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25939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36497万元;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589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0893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4997万元,当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6546万元,加上上年结余41270万元,累计滚存结余47816万元。
4.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0110万元,相应安排支出110万元,调出资金216412万元(含上年结余66412万元)。
(二)地方政府债务有关情况
预计2024年涵江区法定债务限额约244亿元,其中当年度新增法定债务限额约31亿元。预计至2024年12月底,法定债务余额约240.5亿元,法定债务余额控制在法定债务限额以内。2024年到期法定债券本金96351万元(区本级64273万元、市级推送32078万元),扣减再融资债券86714万元(区本级57844万元、市级推送28870万元)后,实际还本 9637万元(区本级6429万元、市级推送3208万元);法定债务利息支出74934万元,全区未发生政府债务违约行为。
2024年财政决算还在编制中,因上下级结算等因素变动,上述数据会有所变动,待决算编成后再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2024年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确保财政收支运行基本平衡。一是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始终将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组织财政收入的方向,加强各类税源管控和非税收入征管,科学增加财政收入。2024年度,全区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8亿元,增长2.9%。二是树牢习惯过“紧日子”思想,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坚持预算支出“三保”优先。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98亿元,增长13.3%;全区财政“三保”支出18.3亿元,其中保基本民生7.64亿元、保工资10.29亿元、保运转0.37亿元。
2.切实巩固民生兜底保障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做好民生兜底相关工作。民生相关支出21.69亿元,增长7.2%,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0%,主要体现在:
一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资金1.56亿元,以高质量的财政支农工作标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支持夯实“三农”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是扶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投入资金9.25亿元,持续深化“双减”,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教育,继续实施扩优提质行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城镇公办幼儿园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资金6.68亿元,促进就业质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及各类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补助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补助标准,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
3.灵活运用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密切关注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掌握资金分配原则、项目主要投向等,扎实做好项目申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争取。2024年接收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2亿元,其中落实主动向上争取资金4.5亿元(含增发第二批国债1.8亿元);另外协调省财政厅下达债券资金12.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21亿元、专项债券0.53亿元;置换存量项目9亿元;补充财力1.96亿元),有效弥补收支缺口、缓解财政压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二是持续盘活国有资产。为确保资产盘活工作取得实效,2024年6月牵头制定涵江区资产盘活方案,组建全区资产盘活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区资产按照剩余安置房、行政企事业单位闲置资产、资源及地块土地四个类型予以分类进行全面清查,并启动资产盘活“揭榜挂帅”行动,鼓励发动全区干部职工跨区域、跨部门推介、撮合交易。自涵江区资产盘活方案印发以来,已挂拍闲置安置房、行政企事业单位房产、地块、砂石料共18批次674宗,成功处置278宗,成交金额10.96亿元。
三是统筹运作国企资源。继续按照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还款承诺书跟踪资金到位情况,收回HDT高效太阳能项目产业基金1.03亿元;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2024年高新物流公司收到莆田基金出售元亨光电股权首期及第二期股份转让款按投资实缴出资比例退出的本金及收益共计3294万元。
4.落实惠企政策助力产业发展。一是继续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继续执行国家出台的组合式税收支持政策,2024年落实云度公司留抵退税1994万元;拨付3365万元惠企政策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人才补助、产品质量等方面。二是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推动金融机构开辟信贷融资绿色通道,灵活运用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等措施,为暂遇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稳定授信。2024年已为企业对接银行办理无还本续贷2746笔18.20亿元,提供应急保障周转金1.23亿元。三是发挥融资担保作用。推荐“白名单”企业对接莆田市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公司,开展“银政担”等支小支农普惠业务,127家在保企业共6.72亿元贷款享受优惠融资担保服务。四是政银企产融精准对接。举办政银企产融对接活动13场,积极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邀请13家金融机构和超100家企业参与完成产融对接。五是推动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工作。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及时做好采购项目意向公开,打造公平竞争环境。2024年政府总采购金额6257万元,小微型企业采购金额6022万元,占比96.2%,节能节水专项统计100%,环保专项统计100%。
5.加强资金监管提升理财水平。一是设立“三保”专户。今年4月份起我区按上级要求设立“三保”专户,实行常态化监控,定期监测“三保”专户库款变动情况,按时足额调入库款,确保“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二是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对全区269家单位会计核算实现全程监督,2024年预算一体化系统共下达指标163.1亿元,办理集中支付业务66086笔,支付金额119.3亿元。三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运用福建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进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全区共有105个单位959个项目预算纳入预算绩效管理范围,涉及财政资金45.79亿元。四是提升预结算评审效能。聚焦财政支出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预结算评审,2024年共审结区级财政投资项目工程42个,总送审造价计49.25亿元,审定造价为46.05亿元,净核3.19亿元,平均核减率6.5%。五是10万以上项目提级管理。防止项目建设投资超规模、超标准建设,凡是金额在10万元(含)或财政性投资占批复总投资20%(含)以上的区属除房地产投资以外建设项目须按规定申报审批后方可实施。六是稳妥推进化债工作。实时监控财政收支、库款余额等动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结合我区债务风险实际情况,按月提前谋划还本付息资金来源,2024年我区债务率顺利实现“退红”。
各位代表,2024年财政工作经受住了考验,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及代表委员监督指导以及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客观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基础仍不牢固,收入新增长点培育成效有待提升;二是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压力仍然较大,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三是“三保”支出压力、债务风险及其他刚性支出项目仍需密切关注。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破解,也恳请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25年预算草案
2025年预算编制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原则,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扎实推动我区经济平稳发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焦关键。集中财力保重点,预算安排优先支持“三保”支出及其他刚性支出,再安排其他事业发展支出。二是全面统筹。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克服收支突出矛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统筹四本预算,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加强省市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艰苦奋斗。将习惯过“紧日子”思想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强化零基预算管理,严格“三公”经费限额管理,勤俭办一切事业,持续压减部门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安排新增支出。四是兜稳底线。兜牢“三保”底线,严格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一)2025年财政收支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安排。2025年,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期为500000万元,增长4.2%。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为317600万元,增长2.7%。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财力为335000万元,其中:当年预算体制财力3030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000万元、调入资金203000万元、调出资金196000万元,相应安排支出33500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为329500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为215000万元。区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下级体制结算净收入及各项财力补助等,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财力为308000万元。相应安排支出30800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安排情况:一是基本支出113129万元,主要包括:工资统发75072万元,五险二金25201万元,行政参公应休未休及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3835万元,公用经费6921万元,遗属补助832万元,退休安家费163万元等。二是其他基本支出33407万元,主要包括:协勤辅警人员保障2396万元,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3086万元,编外及区聘教师、安保等人员经费219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财政拨补3964万元,预留年度考核奖4800万元,退休生活补贴6600万元,财政预留基本支出(含增资)7200万元等。三是项目支出158163万元,主要包括:还本付息11263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1753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14500万元,滨海新城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费3000万元,环卫“多位一体”政府购买服务55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104万元,计生奖扶及保障工程6302万元,城市、农村低保人员补助4641万元,基本公共卫生4484万元,各种优抚对象生活费3697万元,预留项目支出16000万元等。四是预备费3300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2025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为80000万元,增长44.9%,其中:工业土地出让金收入预期789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预期3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800万元,加上经常性土地出让金市级返还通过转移支付补助70000万元(计划土地出让收入10亿元,按70%返还补助),从一般公共预算调入196000万元,再从其他资金调入239000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财力预期为585000万元。
2025年区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58.5亿元。其中:涵江区项目工程及安置房建设资金217000万元、PPP项目支出176613万元、专项债券本息76561万元、隐性债务本息20000万元、拆迁补偿费10000万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收支缺口补助15000万元、赤港片区改造一期等安置房建设项目资本金53155万元、涵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改造(一期)项目资本金10460万元、屋面光伏项目资本金3800万元、计提被征地农民补助资金1381万元等。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2025年,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3567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26455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37112万元;安排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959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22486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37112万元。当年度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3969万元,加上以前年度累计结余47816万元,累计滚存结余51785万元。
4.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安排。根据化债目标,市属国有企业拟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并购,预计可实现资产转让收入200000万元。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20012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0万元,调出资金20000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二)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措施
1.加强形势分析,全面抓好财政增收
一是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财税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加强收入分析调度,强化财政收入征管;注重财源建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业企业扶持等措施,加强优质稳定财源培育,推动全年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202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期50亿元,增长4.2%,其中:税务局收入37.5亿元,其他执收部门12.5亿元。二是加快土地出让进度。进一步倒排时间节点,全要素保障推进经营性土地和工业土地的出让进度,2025年预计土地出让金收入17.89亿元,其中经营性地块拍卖出让12块,土地面积 255.40亩,预计收入10亿元;工业用地出让5块,土地面积 2564.7亩,预计收入7.89亿元。三是继续全面盘活资产资源。制定2025年度资产盘活计划,对纳入资产盘活范围的按照“能售则售、能融则融、能租则租”的原则,进一步对全区闲置资产进行梳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盘活处置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资源及招商推介地块盘活处置;以盘活存量资产为推手,进一步挖掘国有资产价值。
2.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按照“有保有压”原则,坚持“三保”最优先支出顺序,原则上使用稳定可靠的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确保“三保”不出问题,动态开展“三保”运行监控和应急处置。2025年全区“三保”支出预计17.62亿元,其中:保工资9.37亿元、保运转0.23亿元、保基本民生8.0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3%。二是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低效无效支出,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债务还本付息、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三农支出以及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切实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2025年预计安排民生支出23.45亿元,占总支出70%。三是习惯过“紧日子”。持续深化零基预算管理,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安排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对重大项目支出实行严格论证,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并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财政可持续运行。
3.强化财政统筹,着力破解资金瓶颈
一是高度重视向上争取资金工作,研究梳理当前上级下达财政政策资金情况,结合各部门深入研究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方向,对比分析往年数据,找准我区向上争取发力点,争取谋划项目向政策扶持方向靠拢,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争取。二是优化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壮大资产规模,努力提高国企“造血”功能,做大做强做优。同时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国有企业股权市场化有偿转让的方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三是继续争取上级调度资金,进一步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申请调度资金保障“三保”支出需求。
4.深化财政改革,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一是继续加强零基预算管理。常态化开展支出政策和资金清理,进一步打破预算固化格局,构建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按照国家标准重点优先编足、编实“三保”预算。二是持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持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严格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审核,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将绩效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求,突出评价结果应用,持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三是积极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落实已拟定的涵江区化债方案,结合债务风险实际情况,从“做小债务分子、做大财力分母”两方面着手,依法落实到期法定债券偿还责任,确保全区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按时足额兑付,力争推动全口径债务率平稳下滑。四是扛起财会监督主责主业。加大跨部门联合监督力度,聚焦会计信息质量、财税政策执行、“三公”经费支出、预决算公开、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持续巩固财会监督工作成效,驰而不息严肃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做好2025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奋力续写涵江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