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近日,我区印发《莆田市涵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现对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纲要》根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委战略部署,落实区委工作要求,阐明规划期内全区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
二、2035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区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产业新城。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涵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涵江,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开放水平走在全市前列;生态环境更加美丽,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风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成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二)深层次改革高水平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得到优化,营商环境走在全市最优,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更加具有活力,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侨乡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台合作交流不断加深。
(三)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建设更加完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明显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全面树立绿色发展导向,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再现“江南水乡”风貌,成为全省最宜居城市之一。深入实施“融入主城、临海发展”城市发展战略,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片区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发展,城区、山区、港区、园区良性互动发展。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水乡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发扬,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六)平安涵江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法治政府、平安涵江、诚信体系等制度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四、重点任务
(一)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聚焦科技创新超越,突出创新在发展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作用,深入实施教育强区、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菅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至2025年,R&D占GDP比重达2.58%,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1.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活跃创新要素,争创区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换道。实施创新产业倍增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升。。
3.提升人才引領能力。大力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加快我区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4.营造创新服务环境。加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与创新能力建设的衔接协调。健全财政性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十四五”期间,R&D投入增速保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打造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建设涵江新一代电子信息智造基地,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强化与关联产业对接,加快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引领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2.发展壮大3个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食品加工产业以百威雪津啤酒为龙头,新能源产业围绕福建(莆田)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
3.提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以荔丰鞋业、大金鞋业、新飞天鞋业、启明鞋业等为龙头,加快推进自动化改造、智能化提升、柔性化制造、信息化应用、服务化发展、个性化定制,推动智能化和品牌化“双转型”发展。
4.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体系。发展在线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到2025年,全区未来产业体系产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
5.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全力推动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口镇省定经济发达镇联动改革,全面落实开发区管理体制、财政机制等改革事项,配套提升开发区服务企业、承载项目、推动创新的功能设施,增强创新驱动力、要素集聚力、功能承载力。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建设电商创业园,依托涵江电子信息、服装鞋业、轻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新兴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化电商产业结构,形成电商产业有效集聚。
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着力推进楼宇经济、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的打造提升,推进各大商圈招商有所突破,功能显著提升。
3.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重新规划建设白塘湖,整合九莲岩、天元岩、囊山寺旅游资源,建设囊山4A级景区项目,发展“赏白塘秋月、游夹漈草堂、听囊山晨钟、观永兴魅岩、登望江云顶”特色旅游品牌线路。
4.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1.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2.59万亩基本农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落实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补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建设美、经营美和传统美“三美同步”推进为重点,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构建具有涵江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
3.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强产业、兴城市,振乡村”,确保城乡双轮驱动推动发展。
4.加快农村各项制度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五)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新空间。围绕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东拓南移西联北进”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闽东北协调发展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坚持融入主城、环湾临海发展,高起点编制白塘湖、大学城、动车站三大新区规划,完成单元控规调整,腾出城市发展新空间。
2.建设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十四五”交通运输方面谋划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404.55亿元。可列入市规划重点项目共计82个,总投资299.53万元;可列入2021年省重点项目共计9个,总投资91.77万元,拟建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3.完善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完善防洪防潮、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等“三大体系”,有效整合防灾减灾资源,推进气象、洪水、地震、山洪、森林防火、地质等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注重对标先进、链式发展,重点推进食品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滨海产业园三大园区发展。
(六)融入国内大循环新格局。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善扩大内需政策体系,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体系优化升级,全面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1.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发挥涵才、涵商、涵资作用,充分融入国内要素市场循环,畅通人才循环、商业循环、资本循环。
2.优化提质增强消费活力。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
3.拓展投资空间。顺应国家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取向,支持鼓励我区各类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合理扩大对外投资,整合企业上下游产业资源,实现纵向业务延伸和横向业务拓展。
4.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构建军民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支前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
(七)谱写开放开发新篇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谱写涵江开放开发新篇章,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区域竞争的主动。
1.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畅通经济循环。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2.全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以区域协同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对外通道建设,为涵江融入大区域提供重要支撑,为涵江推动产业、人才的提档升级奠定基础。
3.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妈祖文化”和“闽台文化节”等重点文化活动为平台,推动侨乡的交流与合作。
4.探索对台合作新路。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合作领域,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
5.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水平。促进涵江生产要素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交融合作。有效发挥临近福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江阴港优势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前沿高地的作用,聚焦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为福建高水平开放探索新模式新经验。
(八)营造生态文明新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2.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引领海湾城市绿化建设,根据相关规划严格实施城市绿心管制制度,落实城市绿线管控,加速旧码头和城区内河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3.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和普遍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福建龙源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发展氢能、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
4.打造有机生态安全格局。实施“蓝天工程”,强化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推动开展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扬尘治理、尾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
5.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继续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推进特色村和景区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生态环境优势高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美丽经济成果。
(九)开拓社会事业新局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共享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全方位促进居民增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适应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实现文化软实力超越。加快推进涵江旧码头、萝苜田古街,马兰顺侨宅、乌台社、黄氏古民居群等古城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传承。
3.构建现代教育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城镇扩容工程、初中“壮腰”工程,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4.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及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
5.完善普惠共享社会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6.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挑战。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十)提升社会治理新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涵江、平安涵江;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1.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突出“做大、做强、做优、做活”,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实现区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3.提高社会应急治理能力。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4.深化法治涵江建设。落实党政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年度督查,推进行政行为全流程、动态化监督。
5.推进平安涵江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四治一体”,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六项工程”。
(十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规划实施保障是确保规划落地的制度安排,规划部门要精心编制保障措施,设计好保障机制,党政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按规划保障要求,落实好规划。
1.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十四五”时期,各级党委应继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强化规划协调和落实机制。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